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现代史》2024年第2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点击图片订购《中国现代史》





摘 要




觉醒与重塑: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革命观马克思主义转向李超群【摘   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接受,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划定和认清工农联盟是革命主体力量、推翻“三座大山”是革命主要对象、中国革命应走俄国式革命道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是革命主要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革命前途等方面。这一革命观转向的历史缘由主要涵盖革命实践失败的验证省思、社会思潮论争的客观深化、马克思主义著作观点的译介、国际政治事件影响以及个人职业和知识背景等主客观因素。革命观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认知先导,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关 键 词】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思想史;革命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者简介】李超群,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苏区研究》(南昌),2023.5.85~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恽代英年谱长编”(18ADJ001)。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宣传工作述论张牧云【摘   要】在皖南事变善后阶段,随着美国政府态度的逐渐明晰,中共认为加强对美国的宣传工作是给予国民党方面压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打破国民党对新闻的压制封锁,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与跨国记者群体成为中共沟通内外的新闻中转站,及时向美国新闻界传递信息。中共对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人民之友社、保卫中国同盟与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等国际民间组织及美国华侨团体开展统战工作,增强中共的国际舆论影响力。一方面,事变后中共在重庆、香港与美国三地集中开展的对美宣传工作使中共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形象在美国政府和民众的视野中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中共认识到在外交上,尤其在对英美外交上“大有活动余地”。【关 键 词】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国际统一战线【作者简介】张牧云,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京),2023.第10辑.39~54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研究”(项目号:22KDC009)阶段性成果。


重塑南京:新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创始的地方样本田  圆【摘   要】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的起跑点,经过革命时期在农村地区的深耕与拓展,1949年中国共产党再次向着城市凯旋,启动全面建政。新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建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是对中共建政能力的考验。“二级政府与街居制”作为城市管理的标配体制,其生成过程并非格式化地从设计到实施。检视既有研究,侧重点多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中观研究相对薄弱。从中观层面出发,以南京为考察对象,有两个发现:一是从大都市的“四级政府→一级政府→二级政府”的确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的痕迹,此为结构的变动;二是基层自治组织从名称、功能均不同的治安委员会、人民服务队等组织到统一的居民委员会,其间作为行动者的基层干部和城市居民,是制度变革之际不可忽略的能动因素。结构与行动者的互动助推了制度的跃迁。剖析新中国城市体制的南京样本,不仅呈现了历史的复杂面向,更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体制;街居制度【作者简介】田圆,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23.5.227~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建政史专题研究”(项目号:19YJA81000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949年前后国共两党的城市行政体制比较研究”(项目号:2022SJYB0114)、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项目“一座城市的两次接管:国共两党接管南京研究(1945—1952)”(项目号:NYY221030)的阶段性成果。


冷战与传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新闻处对华宣传中的目标人群与媒介运用翟  韬【摘   要】在冷战前期中美对抗的时代,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宣传攻势。这种攻势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中国大陆居民,运用中文媒介“对华宣传”;另一种是运用外文媒介在国际舆论中开展“涉华宣传”。对华宣传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运用的主要媒介是广播和邮寄印刷品;涉华宣传的目标人群是外国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主要媒介是新闻和出版物。大体上,美国对华和涉华宣传针对的受众是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宣传媒介的选择相应地也是“智识活动”和“知识体验”式活动(广播读书会、时政新闻和书刊、社会纪实小说等),内容多围绕深度时政新闻话题展开。这是美方针对第三世界社会精英一种惯常的宣传技巧,体现了冷战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关联性。【关 键 词】香港美国新闻处;宣传;美国之音;报导中国项目【作者简介】翟韬,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社会科学史(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6.59~71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知识外交与战后美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全球建构研究”(20&ZD243)的阶段性成果。


“三反”“五反”运动中的中央领导机制郑维伟【摘   要】“三反”“五反”运动中,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决策、组织与动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常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应对政治运动不确定性的领导机制。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借助中共中央书记处,以及运动中专门设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节约检查委员会、中央一级机关总党委等组织机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有人负责作出政治决断、掌握运动节奏、提出总体策略、处理例外情况,有人负责组建领导机构、形成基本政策、关注经济影响、保证理性可控。薄一波、彭真、罗瑞卿等运动前线指挥官则直接向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及时汇报情况、提出建议、落实政策、取得指示、协调各方,确保运动有序推进。【关 键 词】“三反”运动;“五反”运动;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机制;分工合作【作者简介】郑维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2023.5.61~74


城乡“薄海民”:民国前期的离村知识人罗志田【摘   要】民国前期城乡因文化差异而解纽,缺乏一条可以互通的桥梁,造成知识人离村往而不返的新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发展。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乡间的耕读传统已中断,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教育培养出的知识人自己“别树阶级”,其他人却未必接受。向往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并未得到太多欢迎,而乡村又已成为一个难以回归的故地。由于在城乡都成了“他人”(the other),许多知识青年不得不漂泊于城乡间、城市间或城市中,成为瞿秋白所说的“薄海民”(Bohemian)。【关 键 词】农村问题;城乡隔阂;知识青年;“薄海民”【作者简介】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23.5.84~100


中俄交涉前后知识界对苏俄的认知与反应白  冰【摘   要】1920年,当国内因《对华宣言》的传入而引发友俄狂潮时,苏俄适时展开对华外交。中俄交涉期间,苏俄的对华表现不仅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与北京政府的外交博弈,亦深刻影响了知识界的分化与重组,致使知识界对俄态度或因其对华行为而爽然失望,或囿于其革命造势持同情立场。知识界对俄态度的转变彰显出一种情感化的色彩脉络,而这种缺乏理性的情感色彩使得部分国人陷入一种盲目的想象中,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走向。【关 键 词】中俄交涉;知识界;对俄态度;群体分化;舆论态势【作者简介】白冰,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44)。

【原文出处】《史林》(沪),2023.5.125~139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苏俄道路’的认知研究(1917-1934)”(项目号:21YJC710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CDJSK49XK05)阶段性成果。


近代东北北部地区木材资源的开发及商品化发展牛淑贞【摘   要】在由日俄等列强主导的被动近代化过程中,东北北部丰富的木材资源不仅成为因铁路而新兴的诸多城镇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燃料,而且被赋予了工业用途,被开发成世界性商品。整个商品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22年之前,其商品化主要是基于国内与俄国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东北北部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与核心的工业化、城镇化对木材的需求而获得发展;1922年之后,由于中东铁路机车所用燃料多改为煤炭,林商受金融危机影响注意开拓国外市场,日本免除木材进口关税以及1923年大地震后木材需求激增等原因,东北北部林木对日出口量大增。近代东北北部木材的采伐、加工、运输以及商品化发展,是俄日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和资源掠夺的体现,其结果是在该区域出现了具有较完整产业链的独立的林业产业。但是,它并不像既有研究所述,与种植业一样形成依靠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而近代东北北部木材资源商品化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在研究东北地区林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关系的时候,不能仅以政治史的视角关注列强对东北林木资源的掠夺,还应注意到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在其中的作用。【关 键 词】近代;东北北部地区;木材资源;开发;商品化【作者简介】牛淑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清代灾荒史研究。

【原文出处】《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6~39

【基金项目】黑龙江历史文化工程专项项目“通商口岸与近代黑龙江的城市和区域发展”(03YB15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灾害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XZS015)。


周恩来与《古田会议决议》及其在中央苏区的艰辛历程——纪念周恩来诞辰125周年石仲泉【摘   要】中共六大以后,周恩来回到上海,实际上成为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他高度关注朱毛红军的状况,代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连续写了三封信,对红四军的内部争论、朱毛关系及制定《古田会议决议》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历经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遭遇后,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履职,攻打赣州之挫和攻取漳州之捷,使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诚服,周毛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宁都会议上,周恩来成为多重矛盾的聚焦点。此次会议致使毛泽东处境更加困难,也对周毛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战术运用,取得了比前三次反“围剿”战争更大的胜利,既使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发展达到鼎盛,也使其个人在中央苏区的业绩达到辉煌。【关 键 词】周恩来;中央苏区;古田会议;宁都会议;毛泽东;第四次反“围剿”【作者简介】石仲泉,男,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北京 100080)。

【原文出处】《苏区研究》(南昌),2023.4.5~26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

浅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体系建构问题杨凤城【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23.5.56~68
问题、史料与范式:建构国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左玉河

【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23.5.68~74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研究”(2023YZD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知识创新刍议

王爱云

【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23.5.74~8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